一切初始

一切初始

初衷

建立网站主要原因是简历上放个网站,原网站是纯 htmlcss 手写。在浏览互联网上留下足迹的大佬们后,决定使用别人搭建好的,自己修改即可。看了视频,参考了一些人的手记,顺便关注了感兴趣的并持续输出的博客博主。看到运行时间及长的博主都会被激励到,也希望能输出有用的文章。没有再更新的博主也有很多,他们的知识和思考都被储存在互联网上。互联网确实是一扇窗,让我看到想象不到的生活和人。

过程

尽管已有前人铺路,任何一个自己想要摸索的技能仍然很有挑战性。不论是科研还是学习一门语言,掌握整个系统的框架才能找到出错的原因,也才能更改和进步。

简单来说 Hexo 使用 javascript 来制造网络博客。如果你安装了 Hexo,那就只需要个主题 theme 和服务器。当然,对我来说,不想付钱买服务器就可以在 github 上部署。参考了太多博主,而一些教程已经落后,版本已更新不适用,所以我大概总结了遇到的麻烦,可供参考。

耗时大概一周才有个还算比较满意的博客,但还需要改正和添加的地方太多了。以后慢慢改,也是实行不需要一直在一个问题上栽跟头,适当地转移自己的注意有助于思考。(虽然我这几天一直是干坐好几个小时搞一个 bug 的状态 :3

当下

凑合着用。因为搞网站而把自己的其他事情搁置了,很专一,也很呆板。说不定以后直接链接 notion,毕竟整合也很方便。

Wi-Fi

住所不装 Wi-Fi 已有一月多,大的改变是使用互联网的习惯,基本上不会在社交网络上逗留太多时间。微信是社交网络使用时间的巨头,主要用处在和家人朋友的通讯,获取地区 / 二手 / 爱好最新信息。老实说,关注的大部分公众号只会浏览标题,很少点进去深度阅读 (几分钟的阅读其实也并不深)。最高浏览量的是_环球科学_,_上海疾控_,_YuLab_和_心理学人_,其他各是 AI 发展 / 情怀 / 小众 / 社群之类的。短视频功能没有开启,公众号我也不再更新。综上,微信对我来说主要用处是保持社交,维持情绪。占用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的其他应用分别是:微信读书,Duolinguo 和浏览器。

由于创建博客接触到了 RSS 订阅,看到了思想丰腴的人游荡在互联网:ocean:。有个摘抄自 github 的 CEO 是这样的:

One week is 2% of the year.

这样量化一周的时间,如果不合理利用的话,丢失了多少学习的机会。

我自己虽然本事是个喜欢忙起来的人,好处是接触到新鲜的事物,坏处是有时候像无头苍蝇乱飞,最后变得疲惫。如果有计划导向的完成目标,会轻松得多。就像 Dr.Kim 说的,从目标进化成一个系统。例如,从一周跑 10km 的目标进化🧬成每天跑 500m,可持续性地为自己建立习惯。成习惯也会成瘾,假设一两天不摸吉他,我就恐惧手上的茧会褪去,积累的熟练会突然消失。这样的瘾,能让人建立自己的标准,就像慢慢在房子上抹水泥,一点点地丰富自己。